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交流:文脉传承下的沈阳城市遗产评估
导 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加快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制度,2019年7月18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操作导向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工作。近期,全国各城市体检评估报告陆续上交,我局从中选出一批工作扎实、创新突出、特色明显的报告予以刊载,供各地交流参考。
沈阳市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区。全市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十区、二县、一市,2019年末常住人口832.2万人。沈阳市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航空港,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历史厚重,文脉绵长
沈阳地处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争夺的重点区域,是女真人的故乡和龙兴之地,还是体现东北地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11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为沈阳留存了丰富的遗产资源。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创造了新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图1 燕长城与沈阳城关系图
战国时期始建最初的沈阳城,辽代开始固定在今沈阳城内发展。历经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后,1625年成为后金的都城,进而成为清朝的开国都城、满族的诞生地,是清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图2 沈阳古代城市空间演变图
近代沈阳是我国近代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前沿城市和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代表性城市,在城市板块式扩张的同时,工业、教育等现代城市功能迅速达到全国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并有“共和国工业长子”之称。
图3 沈阳近代城市空间格局图
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上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按礼制思想规划城市,又受以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以及强烈的本地特色,形成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上具有山、水、城交融的空间格局特色和以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中心的拼贴式城市空间布局特色。
图4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格局示意图
二、坚定自信,综合评估
沈阳市坚定发展文化自信,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全力推进城市遗产保护与文脉传承,凸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以厚重的城市发展历史和价值特色为背景,沈阳空间规划中将遗产保护利用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评估工作在实地调查、动态跟踪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针对本体保护、活化利用、风貌塑造三个方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建立了由信息上报、平台汇总、现场复核、综合分析共同构成的评估流程,构建了由资源、工作共同组成的体检框架。
图5 沈阳城市遗产评估框架图
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关注普查登记遗产资源,以沈阳城市历史演进、历史格局、现存资源点包络分析为基础,综合多元数据,利用GIS进行分析以及利用网络舆情、POI识别等风貌感知的大数据叠加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空间聚合度、文化相似度评估构成特征与特色文化主题。
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近景航摄、360度全景摄影、数字复原等多元技术,基于海量点云与影像开展遗产资源测绘、建模,建立三维数字化档案,跟踪保护实施动态。强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特色风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工作体系中制度建设的指导性、规划编制的实施性、保护认定的落实以及修缮利用的文化属性。
图6 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分析
图7 城区现状文化资源包络分析
图8 全域历史文化要素信息叠加分析
图9 城区重要空间感知舆情分析
(一)强化资源特色,系统评估资源构成
全面调查,摸清底数
沈阳市先后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历史建筑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21处、登记历史建筑228处。在类型上这些普查登记遗产资源以明代及以前的地下遗址墓葬为主,有1183处、占比67.6%。城市历史文化及特色风貌的地上承载空间相对较少,建、构筑物仅有551处、占比31.5%,其中还以近现代建筑为主。
实体整合,强化层次
普查登记遗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层次鲜明。城市建成区内以地上建、构筑物类登记遗产资源为主,并且总体呈现为大集中、小分散的特征,即整体集中分布在建国以前形成的满铁附属地、盛京城、商埠地及建国初期重点建设得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三台子地区、七二四地区,同时在这些区域内以散点布局为主、局部地区相对集中,城市建成区之外主要是古遗址、古墓葬类登记遗产资源,并且以非建设用地内最多。
图11 城市建成区内遗产资源分布图
内涵延展,突出主题
普查登记遗产资源在文化内涵上多元并存,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四大主题特征突出。
清文化:体现为清朝的开国都城和中后期的陪都,主要有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清初四塔、锡伯族家庙、慈恩寺等。空间上以盛京城为主体,辐射四塔四寺,满、汉、蒙、藏等多元文化融合,具体表现为“宫殿居中、前朝后市、井字格局、内方外圆、周边四塔寺”以及“宫殿分离、宫城融合”的独特格局。
清福陵
民国文化:体现为近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近代反封建统治的先锋城市,奉系军阀的首府,主要有张学良旧居、奉系公馆、领事馆、宗教建筑、教育建筑、商业金融建筑等。空间上整体体现出板块拼贴特征,具体布局分散。
图13 张学良故居
抗战文化:体现为殖民与反殖民侵略的前沿城市、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终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有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北大营遗址(抗战起点)、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发表中国第一个抗战宣言)、二战盟军战俘营等、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抗战终点)。空间上主要以重大事件发生地、红色革命活动地为主,其中以满铁附属地内资源数量最多、布局最集中、空间特色最鲜明。
图15 沈阳代表性工业遗产
(二)突出顶层设计,全面评估工作体系
对标实施,健全法规
图16 现行法规制度评估体系框图
落实法规,规范保护
从法定保护的角度评估不同类型遗产申报与认定、控制线划定工作。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构成的法定化保护内容体系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内容的数量、等级不断提升,挂牌、建档、控制线划定工作日益完善。同时还通过保护规划划定了历史城区、历史风貌区,明确了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与风貌保护内容。
图17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构成框图
图18 保护标志牌、档案、保护控制线图
图19 历史城区格局与风貌保护规划图
建立体系,完善规划
图20 已编制的代表性规划设计方案
检视工程,传承文脉
三、文化引领,创建名城
结合文物可阅读工程,建立健全遗产展示与保护综合数据信息库,搭建项目立项、审批、监管信息互通与反馈机制管理平台,实现遗产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化、统一化。
图22 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构
从项目实施管理出发,明确了市、区两级政府分工及财政扶持政策,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管理协调机构——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组,并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盛京皇城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沈阳市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开始起草项目实施鼓励政策,以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及具体设计为指导,全面推进各项目实施。
本文由沈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稿,特此感谢!